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

发布者:双高建设工作发布时间:2019-08-08浏览次数:265

作者简介:吴升刚(1972-),男,山东武城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郭庆志(1981-),男,河北武强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双高计划”的启动,专业群建设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和需求驱动下,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当前还存在一些认识偏差。专业群具有教育性、职业性、协同性、开放性、系统性的特点,应从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两个维度明晰专业群六项建设任务,系统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 双高计划”),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双高计划”分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类布局,凸显专业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专业群在我国高职发展中虽然不是新鲜事物,但在认识与实践中仍存在认识偏差,有必要深入分析发展现状与基本内涵,从而把握重点建设任务,系统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专业群的总体状况

  (一)国家宏观政策引导高职专业群建设

  国家长期重视高职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与引导,这是专业群建设得以推进的重要动力。2006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这是专业群的概念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同年,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投入支持建设500 个左右专业,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引领带动高职专业提升内涵质量。这一时期开始提出高职专业群概念,但对于专业群内涵没有具体阐释,建设口径仍以专业为主,旨在以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做法引领和带动相近专业发展。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2015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这一时期的专业群建设,突出了“服务需求”的明确导向,强调基于外部需求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引导学校科学定位。由此可见,国家宏观政策引导有力推动了高职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驱动高职专业群建设

  “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同时,“互联网”技术不仅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兴业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现代职业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一方面,在社会的高度分工下,职业越来越细分;另一方面,职业跨界性越来越明显,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单一技能很难适应工作要求,岗位能力越来越综合化。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种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当前我国高职招生专业744 个,全国高职学校校均专业40 个左右,专业分类细、数量多,导致办学资源分散,不少专业单体资源不足、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背景下,单个专业即使实力很强也很难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这种不匹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单个专业相比,专业群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专业群与产业协同的视角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从这个角度看,从专业到专业群的变化,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客观要求。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当前,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已经转化为“上好学”的更高需求,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完全满足“上好学”的需求。2019 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明确了类型教育的基本定位,作出了“下大力气抓好”的重要判断,提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是落实职教20 条的支柱项目,是高职提质升级的珠峰项目,也是立足新时代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引领性制度设计。较之以往示范(骨干)校、优质校,“ 双高计划”在项目设计上把专业群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无论是高水平学校推荐单位,还是高水平专业群推荐单位,都要依据学校和专业群赋分综合排序。专业群成为迈入“双高计划”的基本条件,成为评价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核心要素,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这将促使高职学校在全国同类专业的大格局中谋划自身定位,突出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点、行业背景的发展优势;打破过去专业“大而全”“小而全”“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推动形成全国高职学校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千帆竞发、不可替代的生动局面。专业有特色、学校有品牌、办学有质量,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优质选项”。

  目前,对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如何建设专业群还存在认识偏差。从外部关系看,存在学校本位、自说自话的问题。把专业群建设定位在既有专业的排列组合,未充分重视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仅以学校内部需求为出发点组建专业群。甚至将多个标志性成果突出的专业生硬地组合到同一专业群中,以期在“ 双高计划”申报中显示漂亮的指标数字。从内部逻辑看,存在群而不合、貌合神离的问题。对专业群的整体面向和群内专业的各自侧重,对群内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训资源的共享整合,对学生从群到专业的多元递进成长路径,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安排,仍按照传统思维以专业为口径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把专业群建设简单分解为群内专业建设,误认为单个专业建设好了就累加成为高水平专业群。

二、高职专业群的基本内涵与组建逻辑

  从短期效益看,专业群建设能够直接促进资源整合集聚,使办学资源效益更大化;但从长远来看,专业群的意义不仅于此,它将成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高职专业群的基本内涵

  高职专业群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要整体把握好高职专业群的几个基本属性。一是教育性。产业发展带来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单个专业培养无法满足培养要求,这是专业群产生的根本原因。高职专业群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虽然专业群还承担着应用技术创新、社会培训服务等其他功能,但人才培养是专业群的主要任务与核心功能。基于此,如果没有带来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群建设。二是职业性。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职业关系同样是专业群专业组合的依据,专业群不是人为组合而成的,它来自于客观的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需求。是否面向相同的职业岗位群,决定了专业之间是否具备组群的客观条件;职业群界定了组群专业的外延,也明确了专业群的根本任务,即服务学习者在此职业群内的职业生涯发展。三是协同性。高职专业群将不同专业按照职业联系组合在一起,群内专业之间是协同关系,不是从属关系,各专业具有相对独立性。专业群不是取代了专业,而是提供了新的专业建设路径,让原本离散的单体专业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专业群内的专业在基础、条件、规模、质量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优势专业对其他专业有辐射带动作用,但每个专业都有特定的培养方向,既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又各有定位、系统完整地实施人才培养。四是开放性。资源利用的专业分割,限制了专业的服务能力,专业建设难以得到产业界的有效支持与参与。相比单个专业,专业群体量增大,适应市场更为灵活,充分发挥跨专业的优势,满足企业在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综合性需求。高职专业群建设与普通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区别就是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五是系统性。专业群是一个系统,不仅要向系统外输送高素质人才满足用人需求,同时也要及时从系统外汲取能量信息,使群内各专业结构关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要素不断完善。六是创新性。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职业岗位需求大量产生,信息化社会也对众多职业提出更高要求,促使高职专业群必须随之不断调整和创新,提升服务产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组建逻辑

  一是关注专业群与产业的对应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的不同以及国家宏观战略的布局,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布局,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人才培养体系、层次与规格有着不同的需求。专业群是高院校应对区域中某一个与校产业的产业链,那产业的上下游联系链条而发形成的软件包学载体。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建和优化专业群,应重点关注其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定位是否明确;能否根据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优化群内专业方向,使专业群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是专业群发展的根本所在。高职学校应重点考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的契合度,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一”的方式对接产业,确定专业群组建方向。

  二是关注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协同性。专业群涵盖专业之间的关系应该体现职业分工的逻辑关系,在服务面向职业岗位群中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层次、类型。各专业方向能够体现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体现相关职业之间胜任能力的综合培养,还要能够实现专业群内教学资源和就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

  三是专业群要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高职专业群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形成到比较成熟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因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具有稳定性。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要强调灵活性,使群内专业方向设置能够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群结构。专业群建设要尽量在原有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能脱离高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拓展专业方向。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重点任务

  专业群建设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改革,将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安排、组织管理带来深层次变革。从教学组织维度看,要关注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调配等;从管理模式维度看,要关注教学团队组建、对外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机制等。

  (一)动态优化的专业结构

  在传统专业建设模式下,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往往采取新设、停招、合并、转型等方式,大破大立,大幅度调整专业。一方面,因为专业建设存在一定周期,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另一方面造成了办学资源的大量耗费,也影响了专业文化的持续积淀,不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专业群基础定位相对稳定,为群内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可以持续聚焦服务面向,有利于形成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时,伴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依托基础资源,动态调整专业构成或专业方向,较之以往单个专业的停招或新设,整个系统更富有弹性和生命活力。

  专业群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定位,群内各专业仍是完整的人才培养单元,但都置于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的统领之下,群对群内专业起着定向或定性作用。所谓定向,是指确定总体的服务面向,把群内专业界定在同一产业链(岗位群),而不能游离于此领域。比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烘焙食品、方便食品、营养食品、软饮料等各种领域,当其和或农或牧或渔类专业结合组群时,其服务面向就不是泛泛的、发散的,而是明确了某个特定产业领域。所谓定性,是指确定主流的技术方向,把群内专业统一到特定的技术方向(业态模式),而不能偏离此方向。比如,伴随全域旅游新业态的兴起,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可以组建全域旅游专业群,共同服务全域旅游人才培养。

  (二)整体重构的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专业群建设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以群为口径,重构课程体系。在传统专业模式下,课程内容过窄,学生很少涉猎专业外的知识,不利于了解职业整体情况,不利于形成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进而影响职业生涯的岗位迁移与持续发展。同时,课程安排过于刚性,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都是预先设定的,学生入学时选择了专业,就几乎相当于选定了全部的学习内容和全程的学习进度。这种刚性安排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专业群课程体系一般为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有机组合结构。底层可共享是指整合群内各专业所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面向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帮助他们形成对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掌握职业通用能力。中层可融合是指依据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安排,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使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内各岗位的职业能力。上层可互选是指密切跟踪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实时开发更新模块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从宽口径职业领域到专门化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为学习者构建起通往某一种职业岗位系列的学习路径,将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与就业目标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使学习与工作对接。

  (三)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

  一是以专业群为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二是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包括专业群公共技能型、专业技能型、综合技能型、创新型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三是加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的系统管理与开放共享,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共享度、使用效率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

  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结合专业群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方向,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一是专业群不仅可以提升教师个人双师素质,而且可以发挥群内专业教师的协作创新能力,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改变传统专业教研室组织方式,面向不同职业岗位方向,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组合,优化教师结构,选择同一方向、模块的教师组成教学创新团队。二是专业群有利于稳定高职教师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教师团队协作优势,更加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三是专业组群建设为教师轮流进行企业实践提供了可能,有计划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向,提升企业一线生产实践能力。

  (五)校企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

  专业群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将专业群打造成区域性技术技能积累的中心。校企共建基于专业群的技术技能平台,吸纳行业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参与,在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联合承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协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促进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使校企双方在服务过程中都获得价值提升。专业群要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强调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一体化,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共建共管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在岗和轮岗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校企合力打造区域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品牌。

  (六)多方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适应专业群建设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妥善处理好校内各专业、专业群、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二是建立专业群及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跟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群和群内专业方向设置。三是建立基于专业群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促进专业群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对接度,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以及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各方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四是建立推广应用机制,发挥高水平专业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本文刊于《现代教育管理》2019 年第6 期)